戏剧文化馆 Drama Cultural Gallery
缘起
2019年,马华话剧发展百年纪念,心向太阳剧坊领头发起“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并策划了“复兴百年马华话剧运动”的时间表,其中,“戏剧文化馆”的成立,既是为了保存和善用从各方搜集而来的戏剧史料和文献,也是作为戏剧学术研究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国际戏剧学术交流和成为东南亚华文戏剧研究基地。百年马华剧运留下的珍贵史料,当今学术研究急需交流的枢纽,“戏剧文化馆”当仁不让,希望能够建设学术研究的场域和文物展览的平台,并记载下马来西亚华文话剧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轨迹。
宗旨
- 妥善保存并有计划性的展示珍贵戏剧史料和文献,为“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提供后续的硬体设施和软体设备。
- 成为马来西亚华文文化的学术研究场域,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广国内戏剧学术研究与评论写作。
- 以学术研究来推动并发扬本土话剧艺术,塑造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
意义和价值
戏剧,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灵魂。1907年,有志之士在吉隆坡组织戏班公演《徐锡麟》,播下现代戏剧的种子。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运动”。这场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与科学,亦推行白话文学和白话戏。马华文史学家方修先生认为,该年是马华戏剧(话剧)的萌芽。随后,戏剧成为我国人民“移风易俗、针砭社会和提高人民智识”的教育传播功能。不管在抗战时期的“抗日援华”、“抗日卫马”,以及二战结束后的“反帝”、“反殖”、“反剥削”,以及争取马来亚独立、宣扬各民族的和谐,马华戏剧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马华戏剧在百年历史的长河中,其在全球文化发展史上拥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
目标
(一)短期目标(1~3年)
- 文化馆设馆长一职和秘书处,负责文化馆的日常操作。
- 成立文化馆资料室,储存话剧史料和文献,分类和归档后妥善收藏。
- 设立文化馆展览厅,展示话剧珍贵文物和史料,开放给公众参观。
- 架设专属网站,上传话剧史料的相关资讯,分享并宣传文化馆的馆藏。
- 注册社交媒体账号或公众号,维护及经营文化馆的文化品牌传播,与公众交流和分享资讯及活动消息。
- 招收会员和建立研究员制度,鼓励会员多加使用文化馆馆藏,为方便研究员投身戏剧学术研究而提供相关资料和文献。
- 设立顾问团,分别委任学术顾问和赐予荣誉顾问的头衔;征求海内外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并邀请成功人士或企业家或资深业界人士担任荣誉顾问。
- 征求赞助商和个人赞助,并寻求政府部门的拨款,每年以马币3万令吉为起点,解决文化馆的常年开销。
(二)中期目标(3~5年)
- 出版戏剧学术刊物,广泛征求戏剧类、表演艺术类、文学类、语言学、美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历史研究、艺术类等学术研究或相关书写,由专家学者包括文化馆的学术顾问团鉴定并通过发表在刊物上。
- 定期出版《戏剧文化馆通讯》,联系会员感情并互相交流,通报文化馆的发展近况和活动进展,刊载研究员的文章或会员和公众人士的来稿或信函,分享文化馆与各社团组织的互动,加强文化馆与外界的联系。
- 加强文化馆研究员制度,为他们寻找发表论文的平台,文化馆的研究员可以系统地展开马来西亚表演艺术的研究,并定期发表研究结果。
- 定期举办华文戏剧文化图文资料展,加深公众对马来西亚这片土地的认识。
- 不定期地举办表演艺术课题的讲座和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各领域人士参与,以加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
- 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和了解,培养人脉与合作默契,让更多人看见和知道戏剧文化馆。
- 文化馆展览厅争取国家文化艺术及旅游部的肯定,列入官方的博物馆名单内。与私人界和学校单位合作,将文化馆展览厅列入旅游景点和组团学习的目的地。
- 继续征求赞助商和政府拨款,或通过收取参观费和义卖书籍,每年以马币10万令吉为起点,来维持文化馆的常年开销。
(三)长期目标(5~10年)
- 成立“马华戏剧国际学术研究中心”,邀请国内外表演艺术领域专才学者为顾问和指导,超越政党但不超越政治,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维护学术自由传统和学术研究的自主权。
- 由上述“研究中心”统筹,与本地大学或大学学院展开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各项学术研究特别是戏剧及表演艺术类相关的研究项目。
- 与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配合商家企业实现共赢互利合作模式,发起项目研究合作计划,让国内外学术与专家学者相互交流并学习,为马来西亚争取国际学术圈子的话语权。
- 文化馆分为四大功能类别:导览组、研究组、出版组、资料组,由秘书处统领,职员、研究员和志工人数达到双位数。
- 继续寻求政府和私人界资助,每年获得固定资金以马币30万令吉为起点,作为维持文化馆和“马华戏剧国际学术研究中心”运营的经费,其中包括薪酬、津贴和其他开销。
- 继续出版学术研究刊物,争取常年定期地出版,成为期刊后每期至少印刷1000册。
- 出版戏剧研究丛书,培养戏剧及表演艺术的理论学者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为他们提供出书的机会。
- 将话剧史料电子化,扩大专属网站的容量,使之转换成一个资料与图书搜索网站,方便网民接触到所需资料,提供马华话剧史料搜索和下载使用的便利。
行动计划
设立戏剧文化馆并非一朝一夕可成,许多前期的筹备功夫和后期的维持经营,都绕不过人、事、物三项因素,也离不开软体设备和硬体设施两个条件。我们既要软硬兼施,也要三管齐下。
在“人”方面,联络同好、通知媒体、接洽商家、求见官员、寻找知音、联系专家等等工作,都必须同时展开,分头并进;在“事”方面,策划活动、构思细节、拣择时间、统筹主办、寻找地点、宣布消息、分享资讯、安排工作人员等等,又是避无可避,巨细靡遗;在“物”方面,筹措资金、盘算经费、打点餐饮、道具布景、文献保存、旧书维护、文物修护、资料分类归档等等,也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在安排人手和活动协调之间,必需把时间和人力效能最大化。
至于软硬体设施,在于组织架构、网站构建、社交账号维护、展览厅空间和资料室及文献储藏维护的地点选择,要一一完成更是颇有难度。在有限的资源下,我们尽量利用目前拥有的优势和条件,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戏剧文化馆。
(一)设定组织架构
- 戏剧文化馆为一独立组织,在成立初期设置馆长一职和秘书处,负责处理一切行政和财务事务。
- 成立顾问团,对文化馆的重大事务具有咨询和决策权。寻找国内外专家学者出任顾问团的学术顾问成员,并邀请资深业界人士和企业家出任荣誉顾问。
- 建立研究员制度,公开招揽学者、研究生和专业人士担任研究员,专门从事于戏剧和表演艺术研究,并定期发表研究成果。
- 长期计划是成立“马华戏剧国际学术研究中心”,在学术顾问团的基础上,扩大学术专家阵容,让研究员有机会和国内外大专学府或商家企业合作,开展研究项目;把“研究中心”发展成为东南亚华文话剧研究的根据地和交流枢纽。
(二)设立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
- 第一步设立简易网站,展示文化馆的馆藏、活动资讯、成立宗旨、联络处等等基本资料,让人们在网络世界里发觉和发掘戏剧文化馆的存在。
- 第二步设置社交媒体账号如面子书专页、推特账号、微博公众号、Instagram账号、Whatsapps群组、YouTube网页等等,定期发布消息与公众交流沟通,塑造戏剧文化馆的文化品牌软实力。
- 中长期计划中,进一步扩大网站的功能和容量,使之成为展示、搜索、检索和下载资料或书籍期刊的功能网站,拥有登记会员机制和网络付费的功能。
(三)联系专家学者
- 以出席2019年12月在吉隆坡举办的“马华话剧百年诞辰国际戏剧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为主,马上联络并与他们介绍文化馆的情况,邀请他们担任文化馆顾问团的学术顾问,或者研究员。
- 以“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到全国各地走透透所遇见的华团、政商、企业、文化界人士为对象,邀请适合者担任顾问团成员。
- 联系本土表演艺术和戏剧界资深人士如导演、演员、幕后人员和表演导师,邀请担任顾问团成员。
- 联系国内外大专学府的戏剧及表演艺术研究生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邀请成为文化馆的研究员。
- 联系本地大专学府的图书馆或资料中心,以及私营的公共图书馆,商讨资源共享和保护文献的工作。
(四)征求赞助商
- 征求文化馆冠名赞助企业或热心人士,出资马币10万令吉作为戏剧文化馆的启动开发资金。
- 联络在“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全国田野调查中接触过的华团、商会和企业人士,征求赞助费。
- 拟定“征求赞助建议书”,列明赞助款项所对应的受惠等级,说明文化馆计划的可行性和品牌价值。
- 开展网络众筹,齐集个人和团体的力量,网络世界无远弗届,配合社交媒体的品牌效应,聚少成多。
- 发起筹款晚宴或募款运动如“一人一元救史料”运动等等。
(五)寻求政府拨款与认证
- 向国家文化艺术及旅游部申请认证,成为官方承认的博物馆/文物馆。
- 向艺术拨款部门CENDANA申请拨款,邀请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医生发出支持信。
- 通过邓章钦的协助,向雪兰莪州政府申请文化艺术类的拨款。同时,也申请雪州将文化馆列为官方文物馆。
- 向曾经协助过我们的国州议员、前部长副部长等,例如翁诗杰、陈国伟、郭素沁、张盛闻、邓章钦等等寻求拨款或赞助。
(六)寻找场地赞助
- 征求文化馆展览厅的冠名赞助,提供空间落实成立文化馆展览厅,使用期最少3·5年,以10年为长远目标。
- 拟定一份场地空间使用合作协议书,详细列明诸项细节和赞助详情,双方一旦签署协议书,必需具备法律约束权力。
- 联系各华团和会馆组织,探讨是否可能利用他们的空间作为文化馆的展览厅,并具有长期合作的机会。
(七)在媒体曝光
- 发新闻稿到各大报馆,随时更新戏剧文化馆的最新消息和进展,见证团队的努力以此征求更多的赞助。
- 在社交媒体保持热度,不时抛出话题十足的帖子引起热络讨论。
- 接受电台DJ主持的节目,畅谈戏剧文化馆的建馆宗旨、目标和计划,以及其意义和价值。
- 寻求报馆派遣记者来做专题专访,针对戏剧文化馆的必需和价值,设立文化馆的愿景及所面对的难题,以及“抢救话剧史料运动”的后续进展等课题,也可自行撰文以述之,寻求刊登在报刊。
经营模式
戏剧文化馆的设立从倡议至今,面对重重困难,即使阻碍再大,也会继续向前行。有鉴于文化馆的硬体设施和软体条件,戏剧文化馆的经营模式将分为两种:
1.无形到有形
倡设之初,戏剧文化馆只能寄人篱下,与戏剧图书馆暂时寄居于剧坊的储藏室和主席沈国明家中。文化馆的重点也就是展览厅目前仍然地点从缺,大部分的史料目前被迫暂时收藏起来,无法一一为公众展示和导览。只有在剧坊举办活动时,才有机会在实体展览中重见天日。因此,在戏剧文化馆倡议设立之初期,文化馆只能是一个构想中的无形之馆,其中的软体设备、史料书籍、图片海报等,都散布在不同的收藏柜中,尚待一一整理归档。这个时期,戏剧文化馆的经营模式,是在“无形”中过渡到“有形”的硬体条件,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寻找馆址。
直到文化馆落实了栖身之所,那么经营模式就可以由无形进化到有形,到时可以规划出档案馆和展览厅,计划对外开放供公众前来参观,并引入研究员制度,使文化馆的资源物尽其用,业务将日渐上正轨。
2.线上和线下
戏剧文化馆的业务力求在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双线齐头并进;既能在线上分享与交流,又能在线下办活动和安排民众参观并导览史料。
线上的业务开展包括单向的电子化史料和书籍图片等工作,以及双向的与公众在网上交流如面子书、微信、Whatsapp群组的互动和专属网站内的留言及电邮交往等。除此之外,将文化馆的动态发布网上,参与学术线上会议分享研究所得等等的活动,都是线上开展文化馆业务的管道之一。
至于线下的活动,除了偶尔举办展览和讲座之外,还应该将展览发展成定期举办的活动,并可以讲座会与之配合举行,吸引更多人关注马来西亚话剧史料研究和剧运的发展。当然,在疫情渐趋缓和之时,可以通过预约让公众参观戏剧图书馆以及接触可供观赏的史料。另外,积极和媒体配合,争取联办艺文活动,拜访社团领袖和企业商家,寻求赞助和场地提供,也是线下可以进行的工作和任务。
生存之道
有鉴于剧坊是非盈利组织,而且戏剧文化馆的馆藏史料,虽说大部分是田野调查时在马、新、泰各地收集所得,也有不少部分是热心人士所捐献,这些史料都是属于社会和人民的财富。因此,苟以此而谋求金钱或其他利益,皆非正当之举,并将引起非议。
再三考虑之下,暂且得出三条求生道路,在维持戏剧文化馆的征途上且行且结缘,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被看见,进而为戏剧文化馆的生存打下长久之计。
1.成立基金会
成立基金会是最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筹足一笔资金,例如马币30万-50万令吉,就能成立一个基金管理委员会,将该笔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每年将利息用于戏剧文化馆的日常开销及人员津贴。这样的话,戏剧文化馆能在未来的五至十年内,暂无后顾之忧,而能卯足全力开展各项计划和进行各种活动。
2.众筹一笔启动资金
通过网上的众筹平台,筹到一笔数额较少的启动资金,以应付戏剧文化馆目前的经费开销,并有能力在短期间内支付一些人员的津贴,以进行戏剧文化馆的初期工作,例如将史料文物资料记录存档,扫描文献成电子版,维护与管理戏剧文化馆的网站,整理戏剧书刊、照片、剪报制作成目录,与学术机构接洽合作和学术交流计划,鼓励更多学者加入成为研究员利用馆藏资源展开学术研究等等。通过筹获的启动资金,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先应付戏剧文化馆初期(一两年内)的维持经费,并做出成绩,以吸引社会上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支持力度,俾让戏剧文化馆接下去的路愈走愈宽、愈走愈稳。
3.寻求拨款和赞助
虽然政府的拨款不易申请成功,但通过官方的管道,例如文化部门、国会议员、州议员或政府基金会的资助,是有可能获得一些款项,但是这些拨款有时候申请需要繁文缛节,有时候移交款项旷日时久,有时候上面的领导换人而申请不了了之;而且拨款并非常规化,时有时无;这些困难都反映在申请官方拨款的难度之上。在寻求赞助商家方面,由于戏剧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商业显性价值不大,故时常被市场和商家忽略,所以很难获得他们的青睐。但是,在寻求捐助一大笔款项并可能因此而成立基金会的同时,也与商家分享戏剧文化馆的愿景和目标,希望至少能够筹获一小部分的资金,足以解决近渴之忧。
结论
虽然最后,希望大家看到戏剧文化馆的稀缺价值和多方潜力,加入我们,无论是成为顾问、会员、研究员、义工、赞助商、支持单位、指定媒体、策略合作伙伴,或者对戏剧文化馆的发展与运作有任何建议,都可以联络我们。我们是:
沈国明(心向太阳剧坊主席和研究员),016-2322693
孙天洋(心向太阳剧坊副主席),011-14278147
陈晓春(心向太阳剧坊秘书),016-2071565
电邮:thesuntheatr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