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话剧: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
马来西亚话剧: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
马来西亚话剧:何谓马华? – 马来西亚华人
从马来亚独立到马来西亚成立至今60年,华人人口在战后初期占马来亚人口的40多巴仙,到现在只有20几巴仙,人口大幅度递减下,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都起着很大的变化。
马来西亚华人,在独立前被称为“华侨”,意指南来的中国人。华侨在马来亚,少部分当“头家”,大部分当“苦力”,还有一部分从事教育与文化艺术工作,各自在不同领域发挥角色,推动马来亚迈入现代化社会,争取国家的独立与繁荣。
但是,我们这一代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华裔,在短短的半世纪,知道我们的祖先来自中国,至于怎么来?为什么来?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各民族携手捍卫马来西亚这片土地,这一段属于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故事,我们的集体回忆,已经逐渐消逝。
华裔在马来亚生活的过程中,从战前(太平洋战争)支持孙中山推翻中国封建帝制、救济中国难民、推动华侨教育,以及将马来亚作为支援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华侨的思想和情感都心系中国。但是,经过日本帝国主义蝗军践踏与蹂躏马来亚之后,各民族从“抗日援华”转向“抗日卫马”,共同负起保卫马来亚的精神,华侨的情感已经渐渐转向马来亚。
戏剧的重要性
戏剧是推动马来亚社会进步的先锋武器。1907年,吉隆坡戏剧志士成立“文明戏”戏班公演《徐锡麟》,提倡“移风易俗、针砭社会、提高人民智识”的教育功能;1919年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马华戏剧(话剧)的发展。
马华话剧发展至今拥有百年历史,见证了马华话剧从战前唤醒侨民的“中国魂”,到战后唤醒了马来亚民族意识。战后,马华剧人向英殖民帝国主义争取马来亚的解放和独立,开始由当初的“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的思想观念转换,再加上国际局势改变,华人思想必须发生历史性的情感转换变化。
1945年至1965年,为马华话剧的身份转换时期。马华话剧在观念上,不再服务于救济中国的难民,或响应中国革命运动而作筹赈,而是改变观念,以本土化作为导向,为马来亚的政治、文化、教育服务,宣传马来亚文化属于马来亚人的文化,强调马来亚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马华话剧渐渐地抛开了对中国固有的思想情感,戏剧舞台呈现“情移景随”的变化,戏剧情境也开始反映马来亚的社会现实。身份转换完成后的“马来西亚华语话剧”,在“中国话剧”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另一方面,华人所保存的文化符号,始终没有被抹掉,它在无数的呐喊和战斗中继承下来。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也成为组成马来西亚文化的一部分,失去了这华人文化,便是一个缺失的马来西亚。
马华话剧进入第100年 – 抢救史料运动
2018年,马华话剧发展迈入第100年,我们有必要展开“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透过各种方式来搜集残留下的图片与文字,再现我国以戏剧作为社会先锋的武器,希望能够促进国人认识和了解马华话剧的百年历史,从这一侧面认识马来西亚华人的根与源,站在马来西亚土地上思考我们的未来。
中华文化促成马来西亚拥有多元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在国际上,马来西亚华人放弃了“侨”身份,亦在“一带一路”政策下为马来西亚与中国搭建了稳固的友谊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