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话剧: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宣言
1919年,中国发生五四新文化运动,掀开了一场思想文化与文学革命的运动。马新权威文史学家方修认为,这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马华文学的发展,同时,也掀开马华话剧的序幕。过去,马华话剧发挥着“移风易俗、针砭社会、提高人民智识”的重要群众社会教育功能。无论在抗日运动、发展华文教育、迈向进步的社会和国家独立,马华话剧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当今马华话剧的发展面对很大的挑战,不但走入剧场观赏戏剧的观众有限,华社或高等教育学府也冷落戏剧文学,导致马华话剧的发展面对双重的打击。
马来西亚话剧的时代性
笔者在阅读文献时发现:战前的马华话剧不单是“侨民戏剧”,更具有“中国话剧”的特殊性。首先,马华话剧的推手是离散南来马来亚的中国人,同时,他们又团结马来亚在地出生的华侨筹组剧团,通过话剧演出配合中国的政治时局、赈灾与节庆活动,发挥对中国的效忠精神。其次,战前的马华话剧组织与中国政府、政党具隶属关系,促使马来亚抗战志士以话剧作为组织侨众,支援和救济中国。
第三,战前的马华话剧思想内容,对中国的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唤醒了马来亚华侨的“中国魂”。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华剧人从“抗日援华”的呼声转向“抗日卫马”的口号,他们与马来亚各民族共同经历了血与火的战斗,唤醒了马来亚民族意识。战后,马华剧人向英殖民帝国主义争取马来亚的解放和独立,开始由当初的“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的思想观念转换,自然而然地,战前马华话剧的“中国话剧”特殊性,必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从“中国话剧”到“马华话剧”的身份转换
1945年至1965年,为马华话剧的身份转换时期。马华话剧在观念上,不再服务于救济中国的难民,或响应中国革命运动而作筹赈,而是改变观念,以本土化作为导向,为马来亚的政治、文化、教育服务,宣传马来亚文化属于马来亚人的文化,强调马来亚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马华话剧渐渐地抛开了对中国固有的思想情感,戏剧舞台呈现“情移景随”的变化,戏剧情境也开始反映马来亚的社会现实。身份转换完成后的“马来西亚华语话剧”,在“中国话剧”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华人所保存的文化符号,始终没有被抹掉,它在无数的呐喊和战斗中继承下来。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也成为组成马来西亚文化的一部分,失去了这华人文化,便是一个缺失的马来西亚。
抢救史料完成历史任务
2018年,马华话剧发展迈入第100年,华社有必要展开“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透过各种方式来搜集残留下的图片与文字,再现我国以戏剧作为社会先锋的武器,在血与火的战斗中,马华剧人肩负与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任务和使命。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的展开,希望能够促进国人认识和了解马华话剧的百年历史,从这一侧面认识马来西亚华人的根与源,推进马华戏剧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文:沈国明博士)